北京門頭溝區舉行首屆“東胡林人”論壇 遺址曾多次出土新石器時代早期人類遺骸

[李樂詩] 时间:2025-11-02 05:39:32 来源:咖喱燜雞網 作者:財經 点击:41次
   北京門頭溝區舉行首屆“東胡林人”論壇 遺址曾多次出土新石器時代早期人類遺骸
北京門頭溝區舉行首屆“東胡林人”論壇,遺址曾多次出土新石器時代早期人類遺骸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北青報(記者 李夢婷 攝影 袁藝):門頭溝區舉行首屆“東胡林人”論壇,120餘位領導、專家、學者參會。據了解,“東胡林人”遺址位於門頭溝區齋堂鎮東胡林村村西墳坡上,是北京地區乃至整個華北地區年代最古老的新石器早期人類文化遺址之一,為體質人類學、遺傳學、古病理學等其它學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據。
參會相關專家介紹,自距今3萬至2萬年的山頂洞人之後,北京地區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缺少古人類發展的證據,新石器早期“東胡林人”遺址的發掘,填補了北京地區人類發展史的一段空白。“東胡林人”遺址是北京地區乃至整個華北地區年代最古老的新石器早期人類文化遺址之一,是西山文化帶的一顆璀璨明珠。
多年來,在發掘、保護和利用好“東胡林人”遺址上,門頭溝區齋堂鎮、東胡林村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將整個遺址永久保存,加強遺址保護力度,提高保護級別,爭取列入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遺址上爭取建立博物館或陳列館等。在有關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東胡林人”遺址的發掘、保護和利用工作卓有成效,對帶動地區旅遊產業發展、提高低收入幫扶精準性實效性影響深遠。
相關報道:門頭溝發力“東胡林人”文化挖掘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北京商報(方彬楠):9月15日,首屆“東胡林人”論壇在門頭溝開幕。9月16日,20餘位專家、學者將前往東胡林人遺址實地考量、現場論證。此次“東胡林人”論壇的舉辦,既是東胡林人遺址保護及東胡林文化研究發展的大計,也是豐富西山文化帶的內容、提高文化建設工作水平的有力舉措,對帶動地區旅遊產業發展、提高低收入幫扶精準性實效性影響深遠。
據了解,自距3萬至2萬年的山頂洞人之後,北京地區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缺少古人類發展的證據,新石器早期“東胡林人”遺址的發掘,填補了北京地區人類發展史的一段空白。從距今數十萬年的北京人,到山頂洞人,再到東胡林人,形成了完整的人類發展鏈條,為體質人類學、遺傳學、古病理學等其它學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據,為東亞古人類及古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對於古人類發展史及文化發展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東胡林人”遺址是北京地區乃至整個華北地區年代最古老的新石器早期人類文化遺址之一,是西山文化帶的一顆璀璨明珠。
《北京市“十三五”時期加強全國文化中心建設規劃》中提到,“發揮京津冀地域相近、文脈相親的地緣優勢,統籌推動長城文化帶、運河文化帶、西山文化帶建設,實現曆史文化遺產連片、成線整體保護”,門頭溝區齋堂鎮東胡林村位於西山文化帶,發掘、保護、利用好西山文化帶上的文物古跡、文化遺產和文化資源,對於完成北京市“十三五”建設規劃任務,加強首都文化建設,提升首都功能,促進國家曆史文化名城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多年來,在發掘、保護和利用好“東胡林人”遺址上,有關專家、學者提出了很多寶貴的意見建議,門頭溝區、齋堂鎮、東胡林村對此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例如,加強遺址保護力度,提高保護級別,爭取列入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遺址上爭取建立博物館或陳列館,將整個遺址永久保存,用以向群眾進行曆史唯物主義科學知識和愛國主義的教育等,在有關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東胡林人”遺址的發掘、保護和利用工作卓有成效。
相關報道:"東胡林人"遺址發現新遺骸 擬建遺址公園加強保護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北京日報:位於門頭溝齋堂鎮的新石器早期“東胡林人”遺址又有新發現。昨天(9月15日),記者從首屆“東胡林人”論壇上了解到,繼此前挖掘發現6具東胡林人遺骨後,第7位“東胡林人”於2016年年底地質災害隱患點排查時發現,卻一直未曾見諸公開媒體。記者了解到,發現人是到東胡林村任職的第一書記楊豔,也是一名地質大隊技術人員。
自距今3萬至2萬年的山頂洞人之後,北京地區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缺少古人類發展的證據。新石器早期“東胡林人”遺址的發掘,填補了北京地區人類發展史的一段空白。“從距今數十萬年的北京人,到山頂洞人,再到東胡林人,形成了完整的人類發展鏈條,為體質人類學、遺傳學、古病理學等其它學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據。”1966年首次發現東胡林人的北京大學教授郝守剛表示。
東胡林人遺址位於齋堂鎮東胡林村清水河北岸,距今約1萬年曆史。1966年至2016年以前,考古專家數次發掘,共發現6具東胡林人遺骨。一同發現的還有石磨盤、石斧、石磨棒等上萬件石器,以及牛骨鐲、紫遊螺項鏈等文物。
第七個“東胡林人”的發現頗為偶然。北京市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隊技術人員楊豔被派駐到東胡林村擔任第一書記。去年12月6日,楊豔進村第一天了解村裏的地形地貌時,想發揮專業特長,幫助村裏排查可能存在的地質災害隱患點。村幹部引路,在走到村北坡時,一麵陡直的黃土牆吸引了她的視線。
“地點就在東胡林人遺址陳列館的後麵,遠看是一個挺分明的黃土台地,湊近了看,才發現土坡已經嚴重坍塌了,黃土堆積裏有一些白色的小碎片。”楊豔回憶。當時她用樹枝小心撥開浮土,一塊疑似人體脛骨出現在眼前。循跡覓去,又發現了零星的散落人骨,同時也發現了殘存在黃土斷麵上的人骨。
來掛職之前,楊豔對村裏的曆史做足了功課,對東胡林人遺址有相當的了解,再加上自己從事的又是地質專業,她當時的第一個念頭就是,這會不會又是一個東胡林人的遺骸?
安排保護現場後,她立刻回村聯係本單位的地質專家。此後市區文物部門、市地勘局等單位到遺址現場考察。2016年12月29日,東胡林人的第一位發現者郝守剛教授,到村裏實地勘察,根據和前6具“東胡林人”遺骸石化程度的對比和出土土層情況的對比,確定新發現的遺骸為東胡林人,建議可依次編號為7號“東胡林人”。
去年12月30日,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赴東胡林人遺址開展搶救性發掘,出土了數段脊椎骨、相對完整的肋骨、部分散落的脛骨、1塊疑似下顎骨以及疑似打製石器、蝸牛殼等文物。因為進一步發掘會破壞地質土層,遺骨並沒有完全挖掘出來。在收集了散落的骨骼和文物後,搶救性發掘即告停止。
新聞延伸
專家提醒:盡快提升文化單位保護等級
東胡林人遺址雖然是北京乃至整個華北地區年代最古老、內容最豐富的新石器早期人類文化遺址之一,但目前的保護級別還不高。1985年,該遺址被確定為門頭溝區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被公布為北京市第二批地下文物埋藏區。因為保護措施有限,當前遺址保存現狀並不樂觀。
今年3月,全國政協委員魯懷安教授在《關於提升北京“東胡林人”遺址保護級別的建議》中提到,盡快提升新石器早期的“東胡林人”遺址的文化單位保護等級,建立“東胡林遺址博物館”。
昨天的論壇上,多名專家對此進行了探討。齋堂鎮黨委書記楊少培表示,北京正在推動三大文化帶建設,其中之一是西山永定河文化帶。東胡林人遺址正好處於這條文化帶上。鎮裏有意向建設東胡林人遺址公園,目前初步設計兩大部分,一部分是還原挖掘現場;另一部分是建設展陳博物館,展出有代表性的出土文物,以遺址公園項目帶動齋堂地區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的發展。
相關報道:首屆“東胡林人”論壇舉行 遺址曾多次出土人類遺骸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中新網(宋宇晟):15日,首屆“東胡林人”論壇在北京舉行。
據介紹,東胡林人遺址位於北京市門頭溝區齋堂鎮東胡林村。1966年4月,北京大學地質地理係師生在此處發現了新石器早期人類文化遺址。1995年,北京大學師生在該遺址上再次發現人類骨骼。2016年,該遺址東側垮塌的黃土斷麵上又發現了一具“東胡林人”遺骸。
1966年首次發現東胡林人的北京大學教授郝守剛表示,“從距今數十萬年的北京人,到山頂洞人,再到東胡林人,形成了完整的人類發展鏈條,為體質人類學、遺傳學、古病理學等其它學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據”。
當日,北京市副市長、民盟北京市委主委程紅在論壇開幕式中表示,從北京猿人,到山頂洞人,再到東胡林人,這幾十萬年的人類發展曆史脈絡就連接起來了。“所以東胡林人的發現和研究具有重要意義,這對研究北京環境變化、文化傳承也有重要的意義。”
程紅還表示,“東胡林人”是北京西山文化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下一步我們將會對該遺址保護等問題做進一步工作”。

(责任编辑:影視)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